广东:自主研发数值预报模式 实现全“芯”国产化运行
9月19日,广东自主研发的数值预报模式正式在“鲲鹏”高性能计算系统上运行,这标志着广东率先实现数值预报模式全面国产化,向数值预报自主可控迈出了重要一步。
多年以来,广东省气象局瞄准气象科技前沿,自主研发数值预报模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3-1”高分辨天气模式系统不仅为广东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经社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第三方评估显示,模式预报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百米级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区域碳源汇评估模式系统等数值模式也在蓬勃发展。
为避免数值预报在硬件上出现卡脖子问题,广东省气象局引进国产高性能计算系统——“鲲鹏”高性能计算系统。该系统基于鲲鹏芯片构建算力底座,包括近1万个运算核心,峰值计算速度为100万亿次,可充分发挥数值模式在科研和气象预报业务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以CMA-TRAMS南海台风模式为例,测试人员在“鲲鹏”高性能计算机上完成了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的个例测试,结果表明“鲲鹏”与“天河二号”高性能计算机运行的模式结果精度接近,但单个节点计算能力提高了1.7倍,模式的运行速度更快。
据悉,今年5月,广东省气象局启动数值预报模式全面国产化建设。为保障模式在“鲲鹏”高性能计算机上顺利移植、高效运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技术人员联合技术团队解决了气象应用的编译、参数配置、运行效率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目前,CMA-TRAMS南海台风模式、环境气象模式、碳源汇模式都移植完毕并先行测试。
广东省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依托“鲲鹏”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碳源汇的评估、环境气象预报以及台风预报,不断推进数值预报模式国产化研究工作,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
(作者:屈静玄 田群 戴光丰 卫翔 责任编辑:苏杰西)
- 上一篇:用科技创新驱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气象科技工 2022/10/20
- 下一篇:科研进展 | 基于深度学习模拟全球大气化学数值模式中的气相化 20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