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对“智慧气象”的再思考
3.2 高效协同与信息化
抛却纷杂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组织的内部是由信息连接起来的,这一点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早在半个世纪前便有所阐述【4】;而对信息的感知、判识、决策和响应(我们称之为“信息的综合能力”)的效率,直接关系着该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一个高效的组织一定是一个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并能将该能力发挥到极致(当时状况下)的组织。有趣的是,“信息综合能力”恰恰是一个生命体所应当且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因为一个物体之所以称其为生命体,必然具备对环境的自我适应、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无不与对信息的感知、判识、决策和反馈(响应)密切相关。因此,一个有效的组织应当是一个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的生命体。
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初始状态固然重要,而对环境变化的正确判识和快速响应,以达到及时适应环境状态的能力更为重要【5】。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能力是一个生命体生命力旺盛与否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一个组织生命力旺盛与否的基本标志——气象部门也是如此。对气象部门而言,内部协同越有效、改进的成本越低,其生命力就越旺盛。而内部协同的有效以及改进(亦即新陈代谢)的成本的高低,有赖于对相关信息的及时获取(感知)、正确理解(判识)、恰当决策和及时反馈(响应)。
因此,高效协同做为“智慧气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离不开信息化;而当前及未来气象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也应当以大幅提高工作协同程度和水平做为推动“智慧气象”的主要着力点。
3.3 扬长避短与修补短板双轮并驶
在贯彻气象现代化目标,推动气象现代化工作进程,追赶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即便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气象工作依然大有可为,因为对气象部门工作成效的评判,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实际的服务效果。在这里,扬长避短、以巧补拙、以勤补拙等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规避弱点,提高最终服务质量和客户最终满意度的实际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通过扬长避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的现有能力,但短板就是短板,由于它的存在,木桶无论如何不可能盛满水。因此,扬长避短绝不等于“容短”甚至“护短”,对那些影响事业发展的短板必须坚决尽快修补,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识别哪些是核心短板,而哪些是次要的短板,“智慧气象”的内涵中为此勾勒出了大致的范围【6】。
总之,修补短板与扬长避短都是“智慧气象”的重要内容,二者不可偏废。今天之所以重点强调扬长避短,是因为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内也许过多地关注修补短板、提升硬实力,对于加强协同、提升敏捷度以及快速响应服务需求等软实力,则相对关注较少的缘故。
扬长避短和以巧补拙需要组织表现出高度的敏捷性和柔软性,对于硬实力不尽如人意的组织,内部效率的高低往往决定其能否实施扬长避短等措施,因为具体场景不同,因实力缺陷所导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也会随之而不尽相同,需要组织临时调整、因地制宜、敏捷处置、快速响应。因此,部门内部高度的协同化是扬长避短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通过协同化措施,高度整合部门内的所有资源和能力,使得反应更敏捷、形态更柔软、服务更及时、改进更有效,是“智慧气象”的主要工作目标。
4、营造百花齐放的气象服务生态环境
一个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除对信息具备感知、判识、决策、响应等功能外,在生理上必然具备寻觅并获取养份、以供其生存和生长的能力,即所谓生存能力。对一个组织而言,其生存能力的外在标志往往在于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并捕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并从需求方获得利益。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仍在市场中生存的组织,多半属于寄生型的。
做为一个生态环境的气象服务市场,其供给方的气象服务企业都是以自组织为基础的,这些企业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而从需求方获取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资源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各种显性和潜在的服务需求及对象,并谋求与之合作。较之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他们对服务需求的探知更敏锐,对提供服务的愿望更迫切,对服务质量的追求更执着,当然对服务回报的丰厚程度也更为敏感。而就创新论,尽管创新过程中失败的几率极高,然而一旦成功,其市场利益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出于生存考虑,自负盈亏企业对创新项目自会认真评估风险、趋利避害,而其创新动力和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市场机制是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当前气象服务市场的情况充分印证了这一切。
所以说,无论是服务能力还是创新驱动力,居于市场中的气象服务企业都是一支令人敬畏的生力军。对于政府事业单位的气象部门而言,这些市场上的气象服务企业是良性互补的伙伴,而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航旅纵横创始人薄满辉曾说过,“央企(或事业单位)最大的优势在于掌握丰厚的资源”【7】;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领域不应当单打独斗,而应当善用手中掌握的珍贵资源,悉心培育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些企业与之共同健康成长。
所以,“智慧”的气象一定具备一个长效的,能广泛容纳自组织团体、充分考虑自组织利益、培育并促成自组织力量旺盛发展的环境。
同样,“智慧”的气象也一定具备因时、因地、因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情形都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和不确定的【8】,循规蹈矩和抱残守缺无法适应现在和未来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过去基础建设时期的成功经验,有可能正是当前及未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时期一些具体工作失败的根源;敏锐发现错误迹象、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也应当是“智慧气象”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
(1)“智慧气象”就是确保气象部门的业务能力和业务表现在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当时当地条件背景下的最佳状态,都能提供出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气象服务。
(2)合理分工和高效协同是达到“智慧气象”的基础性条件;而目前,在气象部门内部大幅提高工作协同的程度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信息技术的综合有效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应当是目前及未来气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
(3)气象服务的实际效果是检验气象部门工作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智慧气象”不是气象部门的单打独斗,“智慧气象”应当营造出百花齐放的气象服务生态环境。
5、结语
“智慧气象”究竟是战略层面的,还是战术层面的?究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还是仅仅为一时的追赶时髦之举?如果是后者,则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认真地分析探究;而如果是前者,则现在的研究成果还远远无法承担起支撑未来工作的思想基础,它确实需要全面充分而且深入的研讨。
一些在前几年以推出某几款气象服务应用而率先宣布其相应工作已“智慧化”了的业务单位,近几年已将视线转向其它新的话题和兴奋点,人们的关注点一如既往地总是聚焦在新登场的俊男靓女身上,“智慧气象”已开始被人们搁置一旁甚至淡忘了。
笔者当然不希望“智慧气象”无疾而终,因为它的价值还远未挖掘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笔者坚信,当洗去前一阵众人在不经意间左一笔右一笔涂抹在它身上的油彩后,它会显现出本有的气质和美丽,并为人们所欣赏。
来源:沈文海
- 上一篇:人民日报:发展智慧气象 满足公众需求 2016/8/8
- 下一篇:气象业务系统未来基础架构探讨 ——“云计算”、“大数据”的作 20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