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服务更“智慧” ——重庆市气象局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李俊 牟蓉 张逸轩 唐云辉
如何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在气象领域开展科技创新,重庆市气象局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8月16日,在重庆市“互联网+”俱乐部,市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被评选为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试点项目。这是对重庆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认可和期许。
基于“互联网+”创新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将气象科技运用到百姓生产生活
“鸡窝地”“巴掌地”多,土地资源利用限制因素多,肥力欠佳,是重庆耕地的特点。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提高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多品种、小规模农业生产气象服务能力,是重庆农业气象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能否建立一个“入乡随俗”的软件或者平台,成了重庆市气象局科技创新的方向。
2014年10月,重庆市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精细化与智能化是该平台的两大特色,围绕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集约化制作、精细化智能化服务、专家农户互动化应用三大目标,搭建了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子系统、智能服务网站、掌上通子系统以及业务监控系统,并在重庆18个县(区)进行推广应用,为全市不同区域、不同海拔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服务。
将及时有效的信息送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农户手中,用最精细的服务帮助农户增产增收是这个平台的重要使命。
今年3月,巴南二圣镇的农户李坤国发现自家地里几棵梨树的叶子发黄了,便拍了张照片,发到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的“朋友圈”,询问专家是什么症状。农业专家伍加勇和许静随即回复“是黄叶病”,并提出喷洒农药的具体建议。类似这样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贯穿了“种、管、收、储”每个环节。在这个平台上,农业专家可以大展身手,农户可以随时咨询随时解决难题。
目前,该平台已建立了水稻、玉米、柑橘等9类作物农业气象服务指标69项、农业气象服务模型26个、专家知识147条,注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户2801名,圈定高产示范片195块,农田1283块,发布36种关键农时气象适宜度等决策服务产品以及34种直通式精细化农业气象产品。
自动定位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
实现预警产品测得准传得出用得好
重庆山脉纵横、水系发达,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重庆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雷电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频发。
为准确监测强对流天气,做好临近预警服务,重庆市气象台建设了强对流天气预警一体化平台(简称CANNAS平台)。
今年6月18日17时30分左右,重庆市气象台短临预警值班人员发现在主城偏南地区有零散的强对流回波,预计回波会给主城区带来较强降水。18时19分,在CANNAS平台强对流警报制作页面,值班预报员勾选了短时降水、阵性大风选项,圈定重点降水区域,平台自动生成了一条强对流天气警报文本,自动选取了圈定县(区)及其周边县(区)作为联防提醒的对象后,值班预报员点击了发布按钮。
值班预报员选定的县(区)及其周边县(区)的用户通过该平台预警监控页面,可看到市气象台用户的头像闪动,并伴有提示音。直到接收对象点开消息,或者此次过程结束,闪动和提示音才会结束。
18时至20时,重庆市区降水普遍在每小时30毫米以上。从19时开始,CANNAS平台上山洪地质灾害模块上已经有蓝色到黄色的警报符号在闪烁,原来是系统监测到降水强度超过了设置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阈值。超过阈值,这些地区很容易造成城乡内涝、山洪等次生灾害。此时,市气象台值班预报员发现事态紧急,马上拿起鼠标,在20时通过CANNAS平台圈定了市区及其以南的县(区),发布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导产品,对县(区)进行指导。这些位于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强降水区域的气象信息员接收到信息后,可直接根据当地情况,开展防灾减灾服务。
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是CANNAS平台的“主业”。除此之外,重庆市气象部门认真分析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创新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工作机制。
目前,CANNAS平台已建立了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的市-县(区)一体化流程,可对全市1924个自动气象监测站、299个山洪易发点、16655个地灾隐患点和19659个发布对象(信息员和应急处置人员18945个、电子显示屏714块)进行精确定位。结合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和临近预报,预报员可对自动圈定的预警范围进行修正,自动定位发布预警信息,实现了市-县(区)一体化,强对流监测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业务集约化,实现了预警产品“测得准、传得出、用得好”。
现代平台实现人影工作“指尖上”的管理
提高作业执行力 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是不少庄稼人熟悉的谚语。而今,因为有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庄稼可幸免于难了。
今年8月2日17时31分左右,雷达强回波逐渐移近黔江区。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管理平台于17时37分至18时57分监测到黔江部分作业站点满足防雹预警条件,未来10分钟至30分钟内下冰雹的几率非常大。
于是,值班人员立即向黔江区的邻鄂、马喇、水市等作业点推送了17条防雹预警通知,并通过管理平台密切关注回波变化,对防雹条件较好的作业点进行指导,要求各作业点抓住时机开展防雹作业。当天下午,黔江白土、中塘等8个作业点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共发射炮弹72发,火箭弹8枚,作业区域内未出现雹灾。
该平台是根据重庆人工影响天气的市-县(区)-作业点三级联动作业指挥响应模式建立,以智能手机、对讲终端、视频摄像为扩展设备,充分利用了3G网络、ARCGIS、GPS定位及云端数据库服务等新技术,基本实现了作业条件分析科学化、作业指挥智能化、安全监管规范化以及上下功能一体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集约化。
与该平台一起兴起的还有聚焦“互联网+人影”的重庆人影APP。该APP是重庆市人影综合指挥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人影各级业务流转的重要载体,突出了对地面作业端人影业务的支撑,体现了“移动工作站”式“互联网+”思路,实现了“指尖上”的业务管理。2016年,市人影办进一步梳理需求,对APP功能进行完善,涵盖信息发布、查询,市-县(区)-作业点的三级互联互动,作业点空域申请、信息上报、灾情上报等,力求让每位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收得到,看得懂,实时交互,掌控全局”,有效提高人影作业执行力。
- 上一篇:今日“白露” 西南华南等地有中到大雨 东北地区等地多阵性降水 2016/9/7
- 下一篇:未来五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聚焦物联网 将推进农业气象“私人订 20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