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灾害防范,经不起侥幸的“掂量”
贾静淅
在天气让人捉摸不透的汛期,关于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赞誉与吐槽几乎从未停息过。在陕西省商洛市,从容应对7月以来的几场暴雨后,当地政府领导发出“要相信天气预报”这样的感慨,并把它作为指令明确要求各部门执行。
“要相信天气预报”,这看起来是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但仔细想来,它折射出的情绪,似乎又没那么简单。在短短七个字背后,是决策者与公众面对天气预报时的复杂心态:在“信”与“不信”之间,存在着诸多纠结与矛盾。
纠结在哪里?
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这是社会各界已普遍认可的客观事实。一直以来,天气预报都在用越来越高的准确率努力追赶公众的期待值,这场追逐似乎没有终点。那么问题来了,在预报总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们选择信或不信,或多或少都需要付出一些风险“成本”:相信预报,调整了计划、雨没来,岂不吃亏;不相信预报,我行我素,又有受灾的风险。在信与不信之间,人们对这风险“成本”的掂量,或许就是纠结的根源所在。
南京大学几年前一项关于“天气预报公信力”的调查显示,97%的调查对象会根据天气预报采取相应措施。“幸亏”“多亏”“还好”……这样的字眼,常出现在那些因相信天气预报而采取措施后,或躲过灾难、或避免损失、或减少不便的人们口中。天气预报长久以来累积的公信力,也正来自于这一次次防灾减损之后的庆幸与心安。
反过来看,一些人对于天气预报的不信任与怀疑,往往源于让人“受伤”的经历——也许是取消了早计划好的出游,但暴雨并未如期而至,也许是本以为大晴天却被淋成了“落汤鸡”,也许是根据预报调整了生产安排却蒙受损失——不得不承认,那些不甚准确的天气预报,确实让受影响的人们闹心,公众有不满、甚至怨念,也无可厚非。
闹心归闹心,如果因为“吃过亏”“上过当”,就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视而不见、不以为然,那就万万使不得了。从几年前的驴友冒雨爬野长城遭雷击,到今年的四川广元游船翻沉,再到凤凰峡游客雨天漂流遇山洪……当我们对此类与天气难脱干系的悲剧刨根问底时,很容易发现,缺位的往往并非及时准确的预报,而恰恰是当事者对预报的信任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当然,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充分信任,也出过一些所谓“笑话”。就在今年7月,基于济南市气象局对“最强暴雨”的预测,当地市政府下达史上首个调整上下班时间的“避雨令”。结果,暴雨没在预计时间到来,“全副武装”的济南成了不少人的“笑柄”。事实上,面对存在不确定性的预报和未知的风险,在“抱有侥幸心理”和“宁可信其有”之间,济南市政府没经过多少“掂量”,便选择了后者。这不仅仅是对天气预报的信任,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爱护。济南市政府损失了因相信天气预报而为防范工作投入的“成本”,却赢得了民心。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哪怕让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举措最终变成一幕未被派上用场的喜剧,也不要因为它的缺席而演出悲剧。”要不要相信天气预报?如此看来,与其做了侥幸的假设,反复“掂量”其背后的成本大小,不如在对风险的防范与应对上多下功夫。这样,生命财产的安全,便又多了一环保障。
- 上一篇:华北华南等地有强降水 江淮江南等地高温持续 2016/8/16
- 下一篇:宋喆100多条开房记录曝光 王宝强2天前才知出轨 20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