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天气在线(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6号9层

电话:010-58995339

手机:18611808504

传真:010-58995339

网址:www.weatheron.cn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新闻

促进气象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一)

 2023-03-01 20:16:48  点击:

廖军 张小锋等 领略气象

促进气象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一)

廖军 张小锋 林霖 李欣 王妍

气象产业发展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推进气象强国建设的重点所在。与其他产业相比,气象产业发展水平和规范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促进气象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促进气象产业发展做法,吸收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经验,系统分析我国气象产业的发展现状、前景趋势、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规范和促进气象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国内气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对气象产业没有明确定义。气象部门内先后出现了有偿专业服务”“气象综合经营”“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产业”“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气象信息产业等与气象产业相关的概念,提供主体与涵盖范围各异。由于未规范气象产业统计范围和口径,产业统计侧重于气象部门内部,面向全社会的统计监测能力较弱,加之统计不连贯,导致气象产业数据失真,基本靠推算。据估测,2020年我国气象产业总规模约2053亿元。气象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约1.1万家。从企业注册资本看,100万以内的企业占46%500万之内的占71%1000万以上的占15%。其中,气象部门企业913家,资产总额83.8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5.36亿元,净利润4.89亿元,吸纳就业1万余人。以下从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仪器装备、气象工程技术等三大领域梳理我国气象产业概况。

1.1 气象信息服务产业

气象信息服务产业细分领域主要包括气象信息传播服务,面向交通、电力、旅游等各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服务以及气象科学技术普及。其中,远洋导航、航空、金融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已抢占较大国内市场份额。据估测,2020年全国气象信息服务市场规模786亿元,由社会企业和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就气象信息传播而言,墨迹天气、象辑科技、彩云天气占天气应用市场较大份额,并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墨迹天气受益于先发优势,至今仍处在天气查询类工具第一位,拥有用户超过6.5亿,市场占有率近70%,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47亿;广告业务是其营收的绝对主力,2019年上半年营收1.83亿元。墨迹已两次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IPO拟募集资金3.39亿元。象辑科技目前共经历5轮融资,最近C轮融资超10亿元。民航气象服务方面,专注空管气象合作的有国睿科技、IMSG、迈特力德,分别在航空气象预报预警、数值模式开发与航空气象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支持;专注航空公司气象、通航气象服务的有WNI、维艾思、光速航科;此外,象辑科技与航天宏图也在积极切入航空气象服务各领域。同时,国外公司通过合资方式试水我国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如AccuWeather与华风集团合资成立华风爱科气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虽然气象信息服务公司发展迅猛,但国内主体仍是气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截至2020年末,气象部门从事气象信息服务企业324家,吸纳就业2721人。气象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已成为气象信息服务重要提供方。

目前,中国气象局出台了《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气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信用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规范》《气象信息服务监督检查规范》《气象信息服务投诉处理规范》《气象信息服务单位运行记录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

1.2 气象仪器装备产业

气象仪器装备产业细分领域主要包括气象探测装备、气象灾害防御装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气象信息网络装备、气象科学实验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运维服务。其中,气象探测装备的部分核心芯片、关键技术、重要设备等仍然依赖进口。具体表现为,业务运行的天气雷达中有57%需使用进口速调管;气压、湿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均为国外进口,15%的采集器采用了国外芯片;水汽观测站、雷电站主要使用GPS的定位和授时技术。据估测,2020年全国气象仪器装备市场规模727亿元,由社会企业和部门企业为主参与市场竞争。目前观测业务中应用的气象雷达、高空气象探测仪器、地面气象仪器装备等主力装备的生产商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科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的下属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构成,共有3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其他气象观测技术装备生产和气象观测技术服务企业已达百余家。国内地面气象仪器行业集中度较高,以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中环天仪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其中,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地面气象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和技术企业,获中国气象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等颁发的多张生产许可证,生产各型自动气象站、气象传感器、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各种梯度观测系统、特种气象观测系统。截至2020年末,气象部门从事气象仪器装备生产类企业23家,吸纳就业629人。

为保证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满足气象业务和气象灾害防御需要,规范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行为,中国气象局出台了《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公布了《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名录》,制定了《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审批事项服务指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功能规格需求书编写规则》等行业标准,经中国气象局行政审批平台进行审批。

1.3 气象工程技术产业

气象工程技术服务是指应用气象工程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技术性、工程性的气象服务,以达到防止或减轻气象灾害发生、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细分产业领域主要包括防雷减灾服务、人工影响作业服务、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服务和气象专用软件开发与运维。据估测,2020年全国气象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约540亿元,由社会企业和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气象工程技术服务竞争。目前,防雷从业企业超过3000家,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1881家,部门外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1562家,占取得资质单位的83%。由于防雷产业进入门槛低、效益高,社会企业参与防雷业务不断增多,整个防雷产业散、小、乱特征明显,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领导品牌,80%的防雷企业每年只有几百万的销售额,同行不良竞争较激烈。其中,中光防雷、明家科技(已改名佳云科技,现在主业已非防雷业务)创业板上市,雷迅、深圳盾、欧地安、华炜、远征等企业获得资本青睐。作为防雷产品全球供应商和专业防雷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光防雷的产品和服务覆盖通信、铁路、能源等行业,在全国防雷收入总体下降情况下,河南、黑龙江和甘肃防雷服务收入实现一定增长。

中国气象局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全面完成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目前,防雷减灾服务方面的法规标准较为完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中国气象局制定有《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操作层面上,气象部门建有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执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防雷企业能力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开展防雷企业能力评价,并制定有《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编制导则》等标准。

国外气象产业发展有关情况

迄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气象产业的概念和范围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有较为近似的研究内容。如美国的私营气象产业、日本的私营气象业务、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商业气象服务等。国际组织也未对气象产业进行界定。调研组检索国际组织相关研究内容,在世界气象组织术语库中查询不到气象产业的定义,仅有私人部门与公共-私营参与的界定,世界银行近年来的研究也偏重在气象水文领域的公私合作方面。正因如此,当前国际上就没有一套相对通用的气象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很难摸清全球气象产业的规模。但是,仍然可以从部分产业预测分析数据,窥见气象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

2.1 发展概况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水文气象差距报告2021》显示,通过改进天气预报、早期预警系统和气候信息,估计每年可挽救2.3万人的生命,至少可实现10349亿元[1]的潜在效益。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能够且已经吸引一批大型科技巨头及专业公司参与到气象相关市场中来,并推动气象产业发展。

据韩国气象厅估测,全球气象产业市场以年增长率6.98%的速度增长。MarketWatch也曾预测,2020年天气信息技术市场规模643亿元,2027年将达到 1156亿元,年增长率8.75%,亚太市场是目前和未来增长较快的区域,相关的市场总量和份额的增长率接近10%,在未来可保持全球最高增长速度。多份相关的商业市场咨询预测报告均看好中国气象市场。从跨国企业采样调查可知,气象产业涵盖了仪器装备、运维服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专项技术开发、生产与咨询服务等。

2.1.1 美国

美国气象商业化程度最高。商业气象服务由私营气象公司提供,国家天气局基本不提供商业气象服务。美国国家天气局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私营气象产业市值预计575亿元,私营气象产业年收入128-256亿元。其中,监测与观测设备收入96亿元,预报与服务提供收入32-160亿元。美国发展出AccuWeatherThe Weahther Company (an IBM Business)等世界著名的气象服务企业,业务日益全球化。美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企业涉足天气预报业务(如微软建立开源的用于地球系统预测的planetary computer),同时每年还会催生许多专注天气业务的初创企业。

2.1.2 英国

英国的商业气象服务由英国气象局和私营气象公司共同提供。目前,英国气象局商业气象服务占整个英国气象服务市场的70%,其余30%为私营公司份额。2017/18财年,英国气象局总收入为20亿元,营业利润为1.7亿元,商业气象服务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公共部门购买服务。跨国私营气象公司MeteoGroupStormGeo等在英国运营,为多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MeteoGroup在英国年营业收入约1.3亿元。

2.1.3 日本和韩国

日本、韩国与美国类似,国家气象部门提供基本气象服务,私营公司从事商业气象服务,但在监管方面比美国更加严格。日本法律规定,私营公司开展预报服务须经日本气象厅许可,自行开展气象预报服务的企业须有4名以上通过气象厅认证的预报士,仪器装备必须获得认证方可列装。当前,日本有83家私营预报服务提供商获得许可,注册气象预报士10953人。WNIWeathernews)股份有限公司从日本起家,成为一家跨国气象情报供应公司,在21个国家设立32个办事处,销售额10.5亿元,全球员工1101人,现在我国上海、香港、台北设办事处。韩国法律规定,韩国任何拟从事气象预报业务、气象评估业务、气象咨询业务或气象设备业务的机构和个人,应具备总统令规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并向韩国气象厅提交登记声明。目前,韩国气象产业的规模达到21.5亿元,气象企业630家,主要从事气象仪器装备相关服务、制造与销售。

2.2 值得关注的做法

总体来看,国外气象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气象产业发展态势好,产业增速快于全球经济增速水平;二是各国气象体制和政策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国家气象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不一样;三是主要发达国家气象产业发展的制度框架比较成熟和完备。有以下四方面具体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2.2.1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公私职责边界

相对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气象主管部门和私营公司的职责边界,为气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空间。日本《气象业务法》规定了气象服务基本制度,明确观测、预报和预警、信息发布、验证等各环节政府和相关主体行为边界。韩国《气象产业促进法》明确了气象产业发展的定义、条件和程序,在此基础上,规定支持和培育气象产业的事项。英美两国也有相关上位法对气象领域公私职责进行诠释,都为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和利益,促进气象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2.2 内设管理协调机构,成立支持服务中心

部分国家气象部门设有管理协调机构和支持服务中心,来推进气象产业发展。日本气象厅内设产业气象课,负责管理私营气象公司,还设立了第三方非盈利性机构日本气象产业支持中心,并组织成立了天气企业联合体。韩国气象厅有综合事务部门,并设立韩国气象产业振兴院,为气象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美国国家天气局针对气象服务市场设立了相关管理协调机构,英国气象局虽然没有单独设立该类机构,但也设置了专业气象服务部门承担协调和支持服务职能。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气象部门对于发展气象产业在政策和技术上的双重支持。

2.2.3 规范市场管理行为,培育从业自律意识

主要国家气象部门都有私营气象服务领域的管理规则与标准规范,不同的是市场管理方式。日本严格公司准入许可、从业人员资质、仪器装备认证管理,出台《气象业务法实施办法》《气象业务法实施细则》《气象灾害认证鉴定规则》《气象观测仪器检定规定》《气象观测仪器委托检定规定》,并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同时,配套相应的评估、检验、鉴定等管理细则。日本气象厅规定任何政府机构或地方政府在进行气象观测时,除研究、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气象观测外,都应遵守国土交通省法令规定的技术标准。任何需要配备无线电设备的船舶,应根据国土交通省的法令规定配备气象仪器,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观测气象现象和水文现象,并根据国土交通省法令的规定,向日本气象厅厅长报告其结果。美国、英国则是通过美国气象学会、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对从事公共气象政策咨询、气象信息播报人员开展资质认定。由于评估机构的权威性,获得气象行业广泛认可,从业人员自愿接受管理,形成自律行为。

2.2.4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支持产业发展壮大

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公共-私营参与,推动气象产业发展。当前,气象数据政策备受关注。美国国家天气局数据对全社会开放共享,NOAA 建立了MADIS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ata Ingest System)系统,与国际机构、联邦、州和地方机构、大学、志愿者网络和私营部门建立数据供应的伙伴关系。数据按4种类型(分别用22*34表示)共享,2代表共享给政府、研究和教育组织,2*代表赞助准入,3代表公开-全面共享,4代表只共享给NOAA。英国气象局为了体现公平竞争,其所属商业产业部使用气象局的气象资料也要付费,并列入服务成本中。日本气象厅通过气象产业支持中心向社会各界提供观测数据、预报产品等信息服务。除防灾减灾信息全部免费提供外,其他信息只对非盈利性质的日本气象协会免费提供,对其他社会企业则是有偿提供。业务支持中心制定关于所述服务实施方法、所述服务的费用以及国土交通省法令所规定其它事宜的信息提供服务细则,并应获得日本气象厅厅长的批准,其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维持运行和原材料费。韩国出台《气象产业促进法》,明确韩国气象厅制定和实施气象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政策目标和基本方向、研发实施、政府援助和投资、培育专家,并促进气象产业全球化。

相关部门规范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关做法

经调研分析应急、测绘、邮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监督管理、服务保障支撑等方面措施,有以下几点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3.1 注重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领

近年来,国家顺应发展改革大势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明确相关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任务、配套政策以及保障措施等。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分管领域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适时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综合规划计划或专项规划,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引领。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工信部印发《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

3.2 注重健全产业发展制度体系

贯彻国家产业发展总体部署,加强制度管理体系建设。首先,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等,推进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如测绘部门制定了《测绘行政处罚规定》《外国组织和个人来华测绘管理暂行办法》《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办法》《测绘行政执法证管理规定》《测绘资质管理办法》《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测绘行业技师考评管理办法》等办法,以及《测绘资质分级标准》《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等标准。国家邮政局制定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快递企业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以及《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快递服务》和《快递运单》等国家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通过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不需进行临床试验。第二类是具有中高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二类和第三类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应当进行临床试验。其次,明确监管职责。各行业主管部门设立内设机构承担相应的市场监管职责。如文化部下设产业发展司、市场管理司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产业发展司下设政策法规处、产业促进处、产业融合处、企业发展处、投融资处、国际合作处,市场管理司下设信用和质量处、网络市场监管处、演出和艺术品监管处、景区和旅游住宿业监管处、旅行社和导游监管处、演出和艺术品监管处、景区和旅游住宿业监管处。国家体育总局下设体育经济司,负责拟订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承担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设综合监督局,国家邮政局下设市场监管司,自然资源部下设地理信息管理司,统一负责相关领域市场监管。

3.3 注重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一是搭建市场监管平台。国家邮政局建立信息监控中心,建设接入重点快递企业(其业务量占全行业的80%以上)生产流程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其快递企业生产现场的实时监督;成立邮政业消费者申诉受理中心,建立统一特服号码12305。二是开展动态信用管理。开展信用信息的归集、查询、共享,对从业单位、从业人员、项目信息、招投标、监管动态进行管理。实施行业违法失信黑名单制度,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如测绘部门颁布实施了《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开通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平台,每年根据《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对所有测绘资质单位进行信用评价,并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对于无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高的测绘资质单位,可以采取给予测绘资质管理的优惠政策、授予相关的信用荣誉等相关记错措施,对有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低的单位,严重者将依法降低资质等级、削减业务范围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水利部门搭建全国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并配套相关的管理措施。三是推进联合执法。地理信息部门以测绘资质巡查、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地理信息安全检查等为抓手,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针对市场热点和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执法监管结果纳入市场信用体系。

3.4 注重完善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

加强各项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明确产业分类。多个产业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产业统计、工商注册及税目设立等方面明确产业类别。如应急管理部制定《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2021年版)》,将应急产业分为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和安全应急服务四大类。二是建立产业统计制度。相关产业建立统一的统计制度、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加强信息统计和发布工作。三是建设示范园区(基地)。应急部门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构建技术装备研发、产品生产制造、服务发展的重要展示平台,形成区域性应急产业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农业部门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选出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总结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企业财政税收优惠扶持力度和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政策,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或创业投资(基金)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培育产业领头羊

(未完待续)

来源 | 气象软科学 编辑 | 冯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