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天气在线(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6号9层

电话:010-58995339

手机:18611808504

传真:010-58995339

网址:www.weatheron.cn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新闻

“数”说新时代气象发展成就

 2023-02-18 10:19:14  点击:

转于 领略气象 领略气象

于丹 肖芳 姜海如 廖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影响范围广泛,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天气气候变化最为复杂、灾害天气监测预测预报难度最大、气象服务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关注气象、支持气象、发展气象,经过全国气象系统的努力,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气象大事要事,气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气象保障生命安全防线更牢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和部门联动机制,从推进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到狠抓流域气象服务,从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到完善预警联动机制,从推进区域补短板强弱项到守护大城市安全运行,逐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近十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升了43.94个百分点,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年均由上个十年(2002-2011年,下同)的2370人下降至近十年(2012-2021年,下同)的1009人(图1),2020年最低降至327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年均由上个十年的0.95%降至近十年的0.42%,下降了55.8%(图2),20182021年最低降至0.28%。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均由上个十年的4032万公顷降至近十年的2062万公顷,下降了48.9%(图3),2021年最低降至1171.8万公顷。

1  2002-2021年全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人)及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2  2002-2021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占GDP比例

3  2002-2021年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万公顷)

十年来,气象保障生产发展效益更显著。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交通、农业、水利、海洋、能源、旅游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有力保障三峡工程、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中国APEC峰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围绕粮食安全开展为农气象服务,从助推农作物种植带调整到融入特色农业产业全链条,从趋利避害保粮食丰收到田间科研赋能农产品增值,减少气象灾害损失,释放气象红利,近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9%左右,2021年达99.7%,为夺取粮食丰收作出贡献。气象部门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数量(期次)年均由上个十年的31.58万增加至近十年的76.49万,增加了1.42倍。人工增雨和防雹面积年均分别由上个十年的369.6万平方公里、47.6万平方公里增加至近十年的492.3万平方公里、57.5万平方公里,分别增加33.2%20.8%(图4) 。气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气象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图5),截至2021年底达到2.67万家,其中2021年新成立1万余家,较上年增长104%

4   2002-2021年全国人工增雨和防雹面积(平方公里)

5  2012-2021年当年气象企业成立数量

十年来,气象保障生活富裕产品更丰富。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推进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多元化、智能化,研发推出了覆盖公众衣、食、住、行、游、学、康等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探索开展了基于场景的定制气象服务,实现个性化气象服务在线互动和预警预报信息精准实时按需推送,公众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近十年提升了9.3分,全国气象知识普及率提升了28.2个百分点(图6);全国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用性和便捷性评价近十年分别提高5.6分、3.9分、3.7分和6.7分。

6   2011-2021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和气象知识普及率(%

十年来,气象保障生态良好贡献更突出。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构建覆盖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开展生态和温室气体评估,深度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气候资源利用服务效益显著,气象服务守护绿水青山作出历史性贡献。到2021年,建成了由7颗在轨风云卫星和各种生态要素观测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国家级形成生态及环境气象业务产品16大类(表1),其中通过国家气候标志评价评选出天然氧吧市县250个(图7)、气候标志市县38个、气候宜居城市40个、好气候产品和溯源产品25个 。

1 全国气象生态及环境业务产品种类(截至2021年底)


7  2016-2021年全国天然氧吧数量

十年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观测更精密。气象卫星观测位居世界前列,风云气象卫星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役7颗在轨均为2013年及以后发射;我国是唯一同时拥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条轨道气象组网观测能力、全球首个实现在静止轨道上三维大气立体监测的国家,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业务应用卫星序列重要支柱之一。实现了全国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新型探空仪升级换型,测量精度、稳定性、环境适应性显著提升;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十年增加了76部(图8);国家级常规地面站和省级常规气象观测站十年分别增加了3.39倍、0.68倍(图9)。

8   2013-2021年新一代天气雷达布网数量(单位:部)

9   20112021年国家级和省级气象常规气象观测站(单位:个)

十年来,建成了精细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预报更精准。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暴雨预报、台风路径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气候系统模式性能跻身国际前列。建立了从区域到全球、从天气到气候等较为完整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自主研发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8天,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近十年均值较2015-2011年均值提升了1.73个百分点(图10);24小时、48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十年平均分别缩小至48.2公里、77.2公里,小于日本和美国误差1020公里(图11);全国月降水距平百分率趋势预测十年平均提升了3.24%(图12)。

10   2005-2021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11   2002-202124小时、48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km

12  2002-2021年全国月降水距平百分率趋势预测评分

十年来,建成了适应需求、保障有力、效益突出的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服务更精细。预报预测时间,精细到从分钟、小时到天、周、旬、月、季、年、年代际;预报空间,精细到全球10千米、全国5千米、区域1千米,具体到乡镇(街道)甚至社区;产品服务对象,精细到分行分业分域分品类分群体,形成了丰富化、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发布传播推送,精细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智能化互动式零距离零时差提供。相关调查显示,2021年通过手机APP、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抖音、电视节目、网站获取信息的公众,分别占72.5%33.3%24.2%23.2%15.9%,其中手机APP2015年提升了32.1个百分点(图13、图14)。

13   2015年、2021年气象服务传播渠道使用占比比较

14  20152021年天气类APP气象服务传播渠道使用占比情况

十年来,建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化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支撑更有力。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从偏重硬件建设到软硬并举和应用支撑,从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到更加关注数据,从独立、分散建设到集约统筹全面支撑气象业务建设,气象信息化水平及对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已成为支撑全国气象业务的关键共性信息基础平台,“云+端”业态基本形成。气象数据率先向国内外开放共享,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用户突破34万人,海外注册用户来自70多个国家,年访问量约1.7亿人次,年数据服务量达到112TB。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器增加了1.99倍(图15) ,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计算达到8千万亿次/秒,国家级存储能力总计达到180PB

15   2012-2021年全国气象数据计算能力配置

十年来,建立了基本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支撑有力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更“硬核”。关乎“卡脖子”问题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进,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值预报完成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的重大转变,我国成为少数能够自主研发全球模式的国家之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气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气象科研投入和产出持续增长,近十年气象科技立项数年均较上个十年增加905项,年均增长30.1%,最高的2020年达到4817项(图16);气象科技成果获奖累计452项,年均45.2项,2021年获奖数较十年均值高26.8项,较上年增加39项(图17)。气象科技数据共享用户快速增加,近十年增加33.1万户,较2012年增加3.94倍;访问次数增加4.25亿人次,为2012年数量的80多倍(图18)。

16  2002-2021年全国气象科技课题立项数(项)

17  2012-2021年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奖励数量(项)

18   2012-2021年全国气象科技数据共享用户与人次

十年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主体、多种专业有机融合的气象人才队伍,队伍素质和结构持续优化。全国气象部门在职人员中,2021年研究生比例较2012年增加了1.09倍,本科以上比例增加了24.89个百分点(图19) 。目前拥有两院院士9人,正高级职称专家千余人,入选国家人才工程(奖励)人选45人次,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显著扩大,质量明显提升。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显著增强。气象培训体系建设、气象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9   2012-2021年全国气象部门在职人员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

十年来,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气象治理能力系统性增强。深化气象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划统一管理,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1年形成了由1部法律、3部法规、19部部门规章、112部地方法规和136部地方规章构成的气象法治体系;累计发布国家气象标准203项、气象行业标准590项(图20),近十年分别增长近10倍和5倍 ;形成了按国家级、省级和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两级三类”方式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的气象发展规划体系。

20 2021年全国累计国家气象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项)

十年来,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气象业务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中国承办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区域气候中心、区域培训中心、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海洋气象服务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等20多个WMO国际或区域气象中心。特别是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的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2021年,我国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国家和地区达到121个,为2016年的1.49倍(图21)。中国气象局与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气象科技合作交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科技援助,100多位中国专家在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中任职,中国气象的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

21  2016-2021年我国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国家和地区(个)

十年来,全面推进部门党的建设,气象高质量发展政治保证更加坚强。截至2021年底,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织数量达到5279个,比2012年增加918个(图22),气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气象企业、气象群团和社团实现了党组织100%覆盖。党员队伍持续壮大,气象在职人员中党员比例持续增长,到2021年党员比例达到63.5%,比2012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图23)。注重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先锋作用,2012-2021年全国气象部门受到省部、地市、县市级地方党组织表彰的先进党组织达到4056个、优秀党员661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670名(图24),其中2021年分别为680个、846名、534名。各级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国文明单位达到198个、省级文明单位达到1244个(图25),比2011年分别增加57个、364个,近10年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单位一直保持在95%以上 。

22   2012-2021年全国气象部门党的组织建设情况(个)

23   2012-2021年气象在职人员中党员所占比例情况

24   2012-2021年全国气象部门累计受到地方党组织表彰的集体与个人(名)

25   2011-2021年全国气象部门获得国家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情况

注:文中数据和图表主要依据《中国气象发展报告》《气象统计年鉴》以及公开发布的规划等相关资料整理

END

来源 | 领略气象编辑 | 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