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天气在线(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6号9层

电话:010-58995339

手机:18611808504

传真:010-58995339

网址:www.weatheron.cn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智慧气象

智慧气象的内涵

中国气象局    2016-08-08 15:35:18  点击:

今年9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是气象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转变气象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突破。” 比如一个人坐飞机出差,如果气象部门能迅速感知他去哪里、乘坐哪个航班,就能将所经空域可能会遇到的湍流、目的地气象预报、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信息推送给他,这样的气象服务就有了“智慧”。

为什么要提出智慧气象这一理念

立足于气象信息化,基于气象科技进步,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注入“智慧”元素,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推动气象业务布局、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真正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现“智慧”的特征,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气象生产力,提升气象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智慧”将是信息化的未来阶段。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计划的提出都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提出“智慧气象”旨在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

智慧气象将促进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正如汪洋副总理把气象比喻成“盐”一样。提出智慧气象,目的也在于融入到这些“智慧”之中,更好地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人们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各行各业、人们衣食住行对气象的黏性,让各行各业真正离不开气象这把“盐”,从而实现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真正让“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智慧气象的内涵

智慧气象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智慧气象的内涵包括智能的感知、精准的预测、普惠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持续的创新五个方面。智能的感知包括对气象要素的感知、气象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感知、用户需求的感知、气象工作运行状态的感知,这些感知是智能化的。精准的预测包括气象要素的预测、气象灾害的预测、基于影响的预测三个层次,精准包括精细化和准确率,精细化包括时空分辨率、预报预测的更新频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普惠的服务是指能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并将“智慧气象”的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让人人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高端气象服务,并在生产生活的决策中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最佳体验。科学的管理是指能智能分析各种业务、服务、管理数据,为气象内部事务、社会事务、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精准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撑,提高管理效能。

持续的创新是指气象部门内外个人、组织能依托气象信息化体系进行科技和业务创新应用,开放的气象数据信息资源为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使得气象事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气象的特征

智慧气象将体现出无处不在、充分共享、高度协同、全面融合、更加安全五个方面的特征。无处不在:实现与天气气候有关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等之间的连接,气象感知无处不在,气象服务无处不在。充分共享: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在平台的支撑下,各类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信息资源、技术资源都能充分共享。高度协同:气象各业务之间,气象业务与科技之间,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之间,气象系统与各行各业的经济社会系统之间能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到无缝隙连接、无障碍协同、无差异行动。全面融合:智慧气象融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促进气象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基于气象的影响来做出生产生活中的正确决策,以“互联网气象 ”改进决策、改进生产、改善生活、改造传统产业。更加安全:信息基础设施、气象数据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系统都是安全可靠的。

智慧气象与气象现代化的关系

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本质是现代气象业务、现代气象服务、现代气象管理 气象信息化。智慧气象有助于理清气象现代化发展路径,扩展气象现代化发展格局,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使“智慧”成为气象的形象与品质。智慧气象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如何推进智慧气象建设

开放发展理念,推动融合发展。深化气象改革,推动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方式的转型和变革。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强化基础支撑。突出创新驱动,推动“主业”跨越发展。

(摘编自:《智慧气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境界》(作者: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 )